logo
  1. 首頁>
  2. 生活

貝聿銘作品「蘇州博物館」─江南建築

By 欣建築2016/06/22
article cover

2006年開館的「蘇州博物館」是貝聿銘(以下簡稱貝氏)接受中國蘇州市政府委託所設計,蘇州博物館的基地位於蘇州古城北部歷史保護街區,基地周邊環境顯赫。北臨中國四大園林之一的拙政園,東臨太平天國忠王府,南臨被規劃為觀光步行街的東北街,西邊則為主要交通幹道齊門路,邀請貝氏設計蘇州博物館的原因除是華裔的建築大師(1982年即獲普立茲克建築獎肯定),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貝氏的老家,就是基地附近稱江南四大園林的「獅子林」。獅子林並非貝氏興建,而是貝氏的叔祖父貝潤生於1917年購買,巧的是貝氏也在同年出生。據貝氏自述在18歲前,每年暑假都會回蘇州入住獅子林祖宅,而這段短暫的生活,影響貝氏後來的建築設計哲學,而這是理念而非形式,因為從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上來看,即可清楚看到兩者之不同。
前庭院白牆與綠樹造景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前庭院白牆與綠樹造景;攝影:王進坤

中國園林建築之緣起及設計手法
在談論貝氏的蘇州博物館前,先簡述中國園林建築的發展及特色,因為回到源頭才能發現貝氏在此的嘗試,也才能帶出兩者的異與合。據整理資料中指出,中國古典園林最初的形式,可追溯至公元前21世紀以供帝王狩獵為樂的「囿」,及至商代,君主都在囿內築高台以觀天敬神,名為「靈台」。加之古人崇奉自然,但山巒雖美確遙遠,因此靈機一動,藉由挖池引水成湖以巨石造山,來摹擬山嶽達到能與自然同處的生活。可知建造園林的花費不貲,多為王公貴族、權臣富賈才有能力建造,因此園林建築乃為有錢有權勢的人,彰顯自己身價及品味的大玩具。

從上可知,園林建築的設計核心精神,在於營造自然的氛圍意境,因此雖然為人工所做,但力求看不出鑿痕,追求宛若天成的境界。園林內的空間配置,也並非隨意擺放,會將相同使用類別於以集中,然後彼此之間以牆隔開,同時也依此打造不同的景區,也稱為「分景」,使參觀者不能一眼看穿。在動線上的規劃特別用心,追求的乃是人身在空間中與自然的體驗,因此不同於現代建築以效率為考量,除少數服務動線乃是直線抵達外,其餘動線為穿繞轉折、迂迴轉折,藉由長廊、水池、假山、門、窗及牆體等,來創造游移的動線,且彼此間交錯連通可有多種走法。為使游移中的人能被不斷驚豔,在遮擋的路徑中會巧妙的安排門窗出現,讓人可以藉其看到另一側不同的景色。在路徑端點的轉折上,安排景色讓人的視覺不斷接受新的影像,古人稱為「因路得景」或「步移景換」,即為「藏」與「引」。而景的營造多為「挖湖堆山」,雖然是人工營造出來,但在寫意的轉換下,確為真山真水,並在大的假山中安排探索路徑,刻意擠壓而窄矮的山洞,讓人在進入穿梭時,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獨特感受,人不但能在外看景,更能一遊景內,成為景的一部分。目的在於創造出自然的感受,讓人藉由在園林中的遊逸與自然合而為一,追求達成「天人共好」的境界,此也為中國人對自然的核心意念。

胡雪巖故居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胡雪巖故居;攝影:王進坤
胡雪巖故居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胡雪巖故居;攝影:王進坤

胡雪巖故居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胡雪巖故居;攝影:王進坤

拙政園通廊與水及窗景之關係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拙政園通廊與水及窗景之關係;攝影:王進坤

蘇州博物館的設計比擬
貝氏在蘇博的建築型態中,採用自己慣用的幾何形態,以及現代營建的建材,來搭配蘇州當地傳統建築的白牆及黑瓦斜屋頂。建築配置格局,採用傳統的江南民居院落的平面配置,圍塑出活動廣場。以白牆黑瓦融入蘇州園林,但其整體建築操作仍為現代建築的幾何操作,屋頂雖沿用傳統黑瓦斜屋頂,但重新加以詮釋,主建築中的挑高大廳屋頂,上開多個三角形天窗,以金屬遮陽片來控制及過濾光線,讓光線投進室內能有獨特表情。而展廳中將一面斜屋頂突出,營造成採光天窗,光線透過天窗落進室內。而走廊處斜屋頂兩面皆採用透光金屬隔柵,讓光線直接打量通廊,解決傳統建築室內光線不足的問題。由於透亮的屋頂天窗搭配室內白牆,成為空間內的視覺焦點,但是卻也與傳統大廳與通廊間明暗對比的關係削弱不少。而在入口大門及園區內涼亭屋頂,採用傳統建築中的重簷形式,但其結構及使用材料,皆以轉換為現代建築中的鋼結構及玻璃,光線從上往下打亮,引人往上望來營造出不同傳統入口及休憩的空間感。

除此在室內的展間及通廊上,採用傳統園林的「藏」、「引」手法,開大面落地窗或是六角窗,讓人的視線能向外眺望景致,但其設計的手法簡潔俐落,有邏輯可循,相對於傳統園林講究刻意的不經意頗有不同,因而使觀者在空間中遊逸的樂趣少了許多。而在戶外園林,以竹林涼亭為起點配以低矮筆直轉折的小橋,連接水岸兩端,北望向拙政園的補園借景,以白牆為底前為假山片石營造寫意的山巒水意風景,後為向補園借景的綠樹,營造豐富視覺層次,令人驚豔萬分。往南則則看蘇州博物館高低錯落建築體與水倒映的關係,此處不得不說與傳統中國園林的設計差別極大,路徑簡單且能一眼看穿,少了傳統園林「藏」及「引」的樂趣,感覺只是過道。雖然北邊借景創造綺麗視覺,但視覺扁平且無法靠近,為西方理性的景致處理手法,將人跟自然拆分開來,這與中國傳統講求人與自然間的和樂交融互動極為不同。加上湖的邊緣用大理石板圍塑,更顯得人跟自然間的距離,讓人行走在小橋(過道)上,只看到雄壯之人工建築量體,及整齊一致的人工湖景,與傳統園林講究與自然和諧為伍落差極大。除向北邊拙政園借景外,與東邊忠王府的聯接,貝氏採用園林建築間的通廊連接,讓兩空間連結豪不刻意,也讓人從園區(開闊)至通廊(壓縮),然後抵達宗王府(開闊)的空間體驗。

主館外觀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主館外觀;攝影:王進坤

前庭院白牆與綠樹造景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前庭院白牆與綠樹造景;攝影:王進坤

大廳天窗採用金屬木格柵過濾光線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大廳天窗採用金屬木格柵過濾光線;攝影:王進坤

大廳天窗採用金屬木格柵過濾光線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大廳天窗採用金屬木格柵過濾光線;攝影:王進坤

大廳天窗與燈具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大廳天窗與燈具;攝影:王進坤

連接展覽空間的通廊,金屬隔柵成為空間的焦點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連接展覽空間的通廊,金屬隔柵成為空間的焦點;攝影:王進坤

從通廊六角窗往外望庭園湖景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從通廊六角窗往外望庭園湖景;攝影:王進坤

從通廊六角窗往外望庭園湖景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從通廊六角窗往外望庭園湖景;攝影:王進坤

通廊終點為一懸挑鋼梯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通廊終點為一懸挑鋼梯;攝影:王進坤

通廊終點為一懸挑鋼梯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通廊終點為一懸挑鋼梯;攝影:王進坤

展廳內天窗光線引入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展廳內天窗光線引入;攝影:王進坤

展廳室內的採光天窗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展廳室內的採光天窗;攝影:王進坤

展廳室內的採光天窗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展廳室內的採光天窗;攝影:王進坤

展廳內一景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展廳內一景;攝影:王進坤

建築內的院落造景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建築內的院落造景;攝影:王進坤

從涼亭望向庭院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從涼亭望向庭院;攝影:王進坤

庭院涼亭形式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庭院涼亭形式;攝影:王進坤

庭院涼亭屋頂結構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庭院涼亭屋頂結構;攝影:王進坤

主建築體及涼亭與湖景關係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主建築體及涼亭與湖景關係;攝影:王進坤

北邊借拙政園綠樹與前方假山造景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北邊借拙政園綠樹與前方假山造景;攝影:王進坤

北邊借拙政園綠樹與前方假山造景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北邊借拙政園綠樹與前方假山造景;攝影:王進坤
主建築體及涼亭與湖景關係;攝影:王進坤圖片說明:主建築體及涼亭與湖景關係;攝影:王進坤

結語
能理解在這個時代及這塊基地上,若蘇州博物館要走傳統路線是拚不過中國四大園林的拙政園,若要走完全現代建築路線,則將與基地周遭格格不入。因而蘇州博物館是在現代建築上,穿上傳統園林建築的衣服,但貝氏高明之處在於,衣服盡量量身打造,在空間配置及意象轉換上有其自己的理解及應用,但西方大骨架的人就算穿上改良再好的中式旗袍,但行為舉止若仍保舊習慣(西方),遠看美是美哉,但近看卻少了味道。


【延伸閱讀】

呂彥直作品「中山陵」及楊廷寶作品「中山陵音樂台」─江南建築

王澍「中國美院象山校區」及隈研吾「民俗藝術博物館」─江南建築

1933上海老場坊、烏鎮大劇院與木心博物館─江南建築

蘇州博物館-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江南小女兒

Tiffany Ku-到蘇州拙政園當江南名園主人、過舒坦悠哉日子

【跟著梁老師遊山玩水】

>建築領隊梁暉昌旅行講座

>潛心江南山水最新旅宿6日

>亞洲北京建築設計旅行6日

=====================
攝影、文字撰寫/王進坤


更多國外建築脈動請上【跟著建築去旅行】
https://solomo.xinmedia.com/archi/collect/topicsview/50153
旅遊看建築、建築知文化、文化說歷史,更多建築知旅請上【欣建築】
https://solomo.xinmedia.com/archi/collect/topicsview

貝聿銘蘇州博物館江南園林建築拙政園太平天國宗王府